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順應廣大農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期待,在鞏固“十二五”以來我省村莊環境整治成果基礎上,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打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仗,以美麗宜居村莊建設為導向,圍繞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重點任務,匯聚資源,整合政策,強化措施,持續改善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奠定基礎。
(二)基本原則
——堅持系統思維、有序推進。適應農業農村發展形勢需要,準確把握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綜合考慮地理、民俗、經濟水平和農民期盼等,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集中力量解決突出問題,科學確定目標任務,合理安排建設時序。
——堅持規劃、示范先行。進一步優化鎮村布局規劃,強化村莊規劃設計,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分類推進,通過提升規劃發展村莊公共服務水平,吸引農民自愿適度集中居住,杜絕形象工程、政績工程。認真總結已有工作經驗,進一步提升工作*,試點示范,點面結合,推動整體提升。
——堅持保護鄉愁、傳承發展。統籌兼顧農村田園風貌保護和環境整治,注重鄉土味道,深挖歷史古韻,傳承鄉土文脈。綜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風貌,保護鄉情美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村莊形態與自然環境相得益彰。
——堅持村民主體、激發動力。注重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建立*、村集體、村民等各方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機制,提升村民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自覺性、積極性、主動性,共同參與建設和維護美好家園。
——堅持建管并重、長效運行。堅持先建機制、后建工程,合理確定投融資模式和運行管護方式,推進投融資體制機制和建設管護機制創新,探索規模化、專業化、社會化運營機制,確保各類設施建成并長期穩定運行。
(三)行動目標
到2020年,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村莊環境干凈整潔有序,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蘇南地區和其他有條件地方,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全面提升,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戶用廁所無害化改造和廁所糞污治理、行政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三個全覆蓋,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分類工作有序開展,管護長效機制健全有效,村莊整體美麗宜居;蘇中、蘇北地區,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基本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全覆蓋,每個涉農縣(市、區)至少有1個鄉鎮開展全域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示范,基本完成農村戶用廁所無害化改造,廁所糞污基本得到處理或資源化利用,60%的行政村建有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管護長效機制有效運行,村容村貌顯著提升。同時,依據鎮村布局規劃,引導規劃發展村莊拓展人居環境改善的內涵,建設“美麗宜居村莊”,其中有條件的“特色村”和“重點村”建成“特色田園鄉村”。到2020年,全省建成6000個“美麗宜居村莊”、300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
二、重點任務
(一)治理農村生活垃圾。按照“減量優先、鼓勵分類、城鄉統籌、綜合治理”的原則,全面建立戶投放、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處置體系。全面落實《江蘇省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和治理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推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鼓勵各地積極探索農村有機垃圾就地生態處理。開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排查整治,嚴禁城市污染、工業污染向農村轉移。到2020年,全省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實現有齊全的設施設備、有成熟的治理技術、有穩定的保潔隊伍、有長效的資金保障、有完善的監管制度。
(二)治理廁所糞污。實施農村廁所革命,加快推進農村戶用廁所無害化建設和改造,同步實施糞污治理。從2018年起,每年建設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20萬座,到2020年基本完成農村戶廁無害化建設改造,廁所糞污得到處理或資源化利用。鼓勵農村中小學校、鄉鎮黨政機關、鄉鎮衛生院、社區綜合服務中心、集貿市場等公共場所的無害化公共廁所向社會開放。推動行政村村部、規模較大規劃發展村莊、有鄉村旅游發展等實際需求的村莊配建公共廁所。加強改廁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銜接。
(三)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深入實施《江蘇省村莊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進方案》,總結推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試點縣(市、區)好經驗、好做法。根據農村不同區位條件、村莊人口聚集程度、污水產生規模,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與資源利用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建設模式和處理工藝。推動城鎮污水管網向周邊村莊延伸覆蓋。優先整治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周邊和水質需改善控制單元內的村莊生活污水。積極推廣低成本、低能耗、易維護、率的污水處理技術,鼓勵采用生態處理工藝。提高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管網入戶率,加強生活污水源頭減量和尾水回收利用。鼓勵各地探索工程總承包等形式,優選專業企業推進村莊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運行維護,強化縣域內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模化建設、專業化管護、一體化推進。繼續開展農村河道輪浚工程,每年疏浚農村河道土方25億立方米。采取綜合措施恢復水生態,逐步消除農村黑臭水體。將農村水環境治理納入河長制、湖長制管理。
(四)治理農業廢棄物。深入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提升機械化還田質量,加強秸稈能源化、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綜合利用能力建設,切實鞏固禁止露天焚燒成果。執行地膜生產新標準,加快可降解農膜推廣應用,積極探索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模式,到2020年,農膜回收率力爭達到80%。加強農藥生產經營管理,推動落實農藥生產者、經營者的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主體責任。落實《江蘇省畜禽養殖污染及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推進畜禽規模養殖場治理改造,加快小散養殖場(戶)畜禽糞污社會化處理體系建設,到2020年,基本實現畜禽規模養殖場治理全覆蓋。
(五)提升村容村貌。持續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加快推進通村組道路、入戶道路建設,基本解決村內道路泥濘、村民出行不便等問題。開展農村地區道路環境綜合整治,基本實現路田分家、路宅分家。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等零散土地種植鄉土植物和果蔬作物,鼓勵庭院綠化,開展庭院美化行動。因地制宜地實施鄉村綠化美化工程,優先選擇生態環境基礎良好、積極性較高、具有一定規模的自然村開展綠美村莊建設。有序完善村莊公共照明設施。深入開展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推進衛生鄉鎮(縣城)、衛生村等衛生創建和健康鄉村建設工作。深入開展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創建活動。
(六)提升村莊規劃設計水平。全面完成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編制或修編,與縣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整治規劃、村土地利用規劃、農村社區建設規劃、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等充分銜接,鼓勵推行多規合一。結合鎮村布局規劃實施優化,依托規劃發展村莊強化公共資源配置和建設,吸引農村居民自愿適度集中居住。推進實用性村莊規劃設計,做到農房建設有依據、行政村有村莊整治安排、村莊功能布局逐步優化,實現村莊規劃管理基本覆蓋。村莊新建內容應與老村莊肌理融合,尺度、材料、風格要有鄉土特征。鼓勵設計單位和設計師下鄉。分區域編制農房設計方案圖集,引導建設地域特色鮮明、鄉土氣息濃厚、具有時代特征的當代宜居農房。推行*組織領導、村委會發揮主體作用、技術單位指導的村莊規劃設計編制機制。村莊規劃設計的主要內容應納入村規民約。
(七)提升傳統村落保護水平。認真落實《江蘇省傳統村落保護辦法》,按照“保護優先、兼顧發展、合理利用、活態傳承”的原則,組織開展省級傳統村落的調查和申報工作,將具有一定歷史沿革、保持傳統空間格局、留存公共空間記憶的村落和傳統民居納入省級傳統村落名錄,分期分批公布,加大傳統村落保護力度。優先將省級傳統村落納入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范圍,到2020年,有效保護600個省級傳統村落和傳統建筑組群。注重將保護和發展有機結合,鼓勵聯動推進傳統村落與特色農業、手工業、鄉村旅游業等適宜產業發展。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傳播的力度,推進傳統技藝與現實生活的整體融合,實現鄉村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八)提升建設和管護水平。明確地方黨委和*以及有關部門、運行管理單位責任,基本建立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的管護長效機制。鼓勵專業化、市場化建設和運行管護,逐步推行城鄉垃圾污水處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行、統一管理。推行環境治理依效付費制度,健全服務績效評價考核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建立垃圾污水處理農戶付費制度,完善財政補貼和農戶付費合理分擔機制。支持村級組織和農村“工匠”帶頭人等承接村內環境整治、村內道路、植樹造林等小型涉農工程項目。組織開展專業化培訓,把當地村民培養成為村內公益性基礎設施運行維護的重要力量。簡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項目審批和招投標程序,降低建設成本,確保工程質量。
三、政策支持
(一)加大*投入。省財政統籌安排各類用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專項資金引導支持,省各有關部門按照“渠道不變、統籌安排,集中投入、講究效益,各記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聚合投入支持。地方各級*要加大投入力度,聚焦“四治理、四提升”,整合資源,集中投入,保障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資金,并防止增加鄉鎮和村級組織負擔。支持地方*依法合規發行*債券籌集資金,用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市縣在省級核定的新增地方*債券限額內,統籌本地發展需要,合理安排債券資金用于農村道路、供水、污水垃圾處理設施等項目建設。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所獲土地增值收益,按相關規定用于支持農業農村發展和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村莊整治增加耕地獲得的占補平衡指標收益,通過支出預算統籌安排支持當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創新*支持方式,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以工代賑等多種方式,充分發揮*投資撬動作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引導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金融機構依法合規提供信貸支持。支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支持收益較好、實行市場化運作的農村基礎設施重點項目開展股權和債權融資。
(三)調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鼓勵各類企業積極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規范推廣*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垃圾污水處理項目。引導有條件的地區將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與特色產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有機結合,實現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人居環境改善互促互進。引導相關部門、社會組織、個人通過捐資捐物、結對幫扶等形式,支持農村人居環境設施建設和運行管護。倡導新鄉賢文化,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四)強化技術和人才支撐。組織高等學校、科研單位、企業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關鍵技術、工藝和裝備研發。分類分級制定農村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維護技術指南,編制村容村貌提升技術導則,開展典型設計,優化技術方案。加強農村人居環境項目建設和運行管理人員技術培訓,加快培養鄉村規劃設計、項目建設運行等方面的技術和管理人才。積極探索鄉村建設的設計師負責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試點開展鄉村建設工程總承包和全過程工程咨詢。探索建立鄉村工匠命名機制,傳承傳統營造技藝。
四、工作要求
(一)編制實施方案。各設區市要在摸清底數、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抓緊編制市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施方案。市級實施方案要明確目標任務、責任部門、資金籌措方案、農民群眾參與機制、考核驗收標準和辦法等內容。特別是要對照本行動方案提出的目標和重點任務,以縣(市、區)為單位,從實際出發,對具體目標和重點任務作出規劃。扎實開展整治行動前期準備,做好引導群眾、建立機制、籌措資金等工作。各設區市原則上要在2018年9月底前完成實施方案編制工作,并報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環境保護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農委備核。省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實施方案編制工作的指導,并將實施方案中的工作目標、建設任務、體制機制創新等作為督導評估和安排年度資金的重要依據。
(二)開展典型示范。借鑒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等經驗做法,并總結我省村莊環境整治及其提升行動、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等經驗,2018年在蘇南、蘇中、蘇北地區各選擇部分工作基礎扎實、組織實施能力強、工作積極性高的縣(市、區),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綜合試點示范,總結并提煉出一系列符合我省實際的環境整治技術、方法,以及能復制、易推廣的建設和運行管護機制。在總結示范經驗基礎上,2019年起全面推進,到2020年基本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任務。
(三)發揮基層組織作用。發揮好基層黨組織核心作用,強化黨員意識、*意識,帶領農民群眾推進移風易俗、改進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充分運用“一事一議”民主決策機制,完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公示制度,保障村民權益。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依法盤活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空閑農房及宅基地等途徑,多渠道籌措資金用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營造清潔有序、健康宜居的生產生活環境。
(四)培育農村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結合起來,作為文明村鎮、文明家庭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的重要內容,引導農民在參與中提振精神風貌。發揮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等組織作用,引導群眾提高文明健康意識,講衛生、樹新風、除陋習,摒棄亂扔、亂吐、亂貼等不文明行為,共同創造優美生活環境,自覺追求文明生活方式,營造和諧、文明的社會新風尚。
(五)建立完善村規民約。將農村環境衛生、古樹名木保護等要求納入村規民約,通過群眾評議等方式褒揚鄉村新風,鼓勵成立農村環保合作社,深化農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明確農民維護公共環境責任,庭院內部、房前屋后環境整治由農戶自己負責;村內公共空間整治以村民自治組織或村集體經濟組織為主,主要由農民投工投勞解決,鼓勵農民和村集體經濟組織全程參與農村環境整治規劃、建設、運營、管理。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省建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聯席會議,統籌組織推進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省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本方案要求,出臺配套政策,密切協作配合,加強督促檢查,形成工作合力。設區市黨委和*對本地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負責,要明確牽頭責任部門、實施主體,提供組織和政策保障,做好上下銜接、域內協調和監督考核等工作。縣(市、區)黨委和*要切實擔負主體責任,做好規劃編制優化、項目落地、資金使用、推進實施等工作。鄉鎮黨委和*要做好具體組織實施工作。
(二)加強考核驗收督導。省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納入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制定考核驗收標準和辦法,以縣為單位進行檢查驗收。各地要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納入*目標責任考核范圍,作為相關市縣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省相關部門根據各地實施方案及明確的目標任務,定期組織督導評估,評估結果向省委省*報告,適時向設區市人民*通報,并以適當形式向社會公布。強化激勵措施,評估督察結果將與各項支持政策直接掛鉤。
(三)健全治理標準和法治保障。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技術、施工建設、運行維護等標準規范。根據排水方式、排放去向等,分類制定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排放標準。研究推進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立法工作,明確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基本要求、*責任和村民義務。鼓勵各地結合實際,研究制定農村垃圾治理條例、鄉村清潔條例等地方性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
(四)營造良好氛圍。組織開展環境衛生光榮榜等活動,增強農民保護人居環境的榮譽感。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和網絡新媒體,廣泛宣傳推廣各地好典型、好經驗、好做法,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良好氛圍。